欢迎访问沙湾新闻网!    ‌‍‎‏ 新闻热线:0833-3445870 投稿微信
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郭沫若——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(运筹帷幄、科教兴国)

2019-06-25 来源:乐山理论网 作者:佚名



建国初期,郭沫若主要担任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方面的行政领导工作。为了医治旧中国的创伤,迅速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,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,对文化、教育、科技机构采取全部包下来再逐步加以改造的政策。郭沫若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,勤勤恳恳地为恢复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。他亲自主持或参与全国大学、中学教育工作会,文化工作会,文化教育工作会,制定或审查这方面的工作计划,并负责向政协,人大常委会或国家领导人汇报。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,他满怀信心地认为在未来世界科学的竞赛中,中国人是会夺魁的,因为新中国的土壤、气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。19505月,郭沫若代表中国科学院,也代表政府和人民,满腔热情地欢迎从海外归来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。9月,当听到美国政府无理拘捕申请回国的钱学森博士和赵忠尧教授时,郭沫若立即致电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约里奥一居里,吁请他号召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来谴责美帝国主义的无理行为。钱学森、赵忠尧是中国人民的儿子,他们有权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,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。他还向中央建议,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自己兼任校长;他把自己的稿费捐作科技大学的奖学金,培育了大量的科技英才。

郭沫若十分关心我国的文字改革。1949年,他就当选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。其实,早在全国解放前夕,他就已经写了有关文字改革的书面意见呈送毛泽东,主张一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,二要成立专门的文字改革机构。19522月,召开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,他在讲话中指出“中国文字改革是一个长远的问题”,“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”,坚决主张走向拼音化。他还以生理学作为依据,提出“中国文字宜横写右行”,因为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得多,文字横行能减少目力的损耗。由于他竭力倡议报纸书刊的文字均应左起横排,最后,终于使这项提议得以在全国实行。

郭沫若还将他过去长期从事考古研究工作的一些设想付诸实施。经他向周恩来总理建议,国家在文化局设立了文物局,在科学院建立了考古研究所,使我国第一次有了主管文物和从事考古研究的常设机构。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,与郭沫若的具体领导、指导、关怀是分不开的。尤其是考古工作,他特别关心,直到晚年仍雄心勃勃地参加田野考古工作。他经常强调要多做田野考古工作,要提高水平,避免“控宝”思想。即使在“文革”期间,由于他的关怀,考古工作也未停止。1973年,经周总理批准,举办了出国文物展览,同时批准《考古学报》、《文物》、《考古》三种杂志复刊。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,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。

建国之初的中国科学院只有科技人员二百多人,发展到今天已有数万人的科技大军,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。这里面凝聚着郭沫若的智慧和心血。